責任編輯:左彬彬 來源:新農觀 日期:2023-02-27
自全球糧價大幅波動以來,玉米及小麥的漲跌是最惹人關注的,而大米作為主糧里的老大哥,一直是默默無聞,穩(wěn)坐泰山。
但是自去年下半年開始,這位老大哥也開始蠢蠢欲動了。
就在玉米、小麥從高位相繼回落的時候,大米卻出現了上漲,一直穩(wěn)如泰山的大米為何突然漲價了呢?
第一個影響因素是成本。
眾所周知,疫情本來已使得大宗商品等價格上漲,再疊加俄烏沖突,全球通脹高漲,物價飛升,雖然在美聯儲的激進加息下,有所回落,但是作為糧食重要的成本--化肥價格卻一直居高不下,再加上能源燃料價格持續(xù)高位,直接推升了種植成本。
第二個原因則是極端天氣造成的減產預期。
大米主產國比較集中,全球80%的大米均來自于亞洲,而在亞洲國家中,印度大米的出口一直穩(wěn)居榜首,其出口量約占到全球大米出口量的40%。因此,印度大米的產量及出口對全球米市有重要影響。
但去年全球極端天氣頻發(fā),歐洲遭遇了百年難遇的干旱,印度也同樣未能幸免。大量農田受災,使得種植面積明顯減少,多個大米主產邦紛紛發(fā)出減產預期,米價隨即上漲。于是印度政府為了優(yōu)先保障國內供給,以及平抑價格,去年9月份時宣布對部分大米品種征收關稅,并且禁止碎米出口。
然而,這一政令的實施并沒能達到預期。
近日,印度方面表示,不打算取消對碎米出口的禁令,同時也不打算削減部分大米的出口關稅。原因是在這兩項政令下,印度大米的出口并沒有放緩,甚至還出現了增長。
數據顯示,2022年,印度大米出口同比增長了3.5%,達到2226萬噸,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,并且超過了四大出口國--泰國、越南、巴基斯坦和美國的出口總和。
不僅出口增長,而且印度米價也在不斷上漲。在今年2月初的時候,印度大米價格飆升至2021年4月以來的新高。
不止印度,其他幾個大米主產國如越南、泰國等的米價及出口量也都紛紛上揚,而這些現象的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原因,即需求激增。
那么,是誰在″搶米″呢?
自俄烏沖突爆發(fā)后,全球糧食市場情緒一度變得十分緊張,雖然俄烏兩國是小麥出口大國,大米占比很小,但是這種擔憂情緒也傳到了大米買家的身上,因此多國都在努力備貨。
大米主要進口國包括孟加拉國、菲律賓、巴西、非洲國家和一些中東國家,隨著糧食市場的動蕩,米價上漲,以及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等,糧食保護主義情緒依然高企,于是這些進口國們紛紛加大購買,推升了大米需求。
而另一方面,雖然歐洲并非是大米主要消費區(qū)域,但是受俄烏沖突影響,小麥供給受限,于是一些歐洲國家開始采購大米等谷物進行儲備替代。例如,去年越南運往歐洲的大米數量就出現猛增。
而在這諸多需求角色中,有一個重要的身影,那就是中國。
雖然全球進口大米的國家有很多,但是每個國家的進口數量并不是很大,而中國大米的進口數量不斷增長,遂成為全球大米第一大進口國,中國在全球大米市場上的地位越來越舉足輕重。
2022年,我國大米進口數量達到619萬噸,首次超出進口配額,并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。
但眾所周知,我國稻谷連年豐收,庫存高企,自給率達到100%。那么,為啥還要進口這么多大米呢?
其實我國進口的大米只有一部分是作為食用品種,主要是用作調劑和補充,數量并不大,而大部分進口的主要是用于飼用的碎米。
近兩年,玉米價格一直處于高位,小麥退出替代以后,進口玉米價格也高漲,與國內倒掛,于是進口谷物便成為了玉米的一個重要替代。去年我國進口碎米、高粱等谷物均明顯增長。
可以看到,隨著小麥供應的不確定,大米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的消費主糧,大米在國際糧食市場的地位不斷攀升,全球米價仍有上漲空間。